速雷体育-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 admin

 2025-09-24

       

 33

初秋的北京,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,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会议室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刚刚结束一场国际赛事总结会的蒋叶非坐在记者面前,神情平和,眼神里却透着裁判员特有的敏锐,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时,这位已经执裁过数十场国际A级赛事的资深裁判几乎没有犹豫:“最难忘的,还是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的经历,那种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感觉,至今记忆犹新。”

十五年前的那个夏天,蒋叶非还只是个刚满28岁的年轻裁判,一通越洋电话改变了一切——他被选派执裁在曼谷举行的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,消息传来,喜悦只持续了短短几分钟,随即被潮水般的焦虑所取代。

“那段时间,我几乎把规则手册翻烂了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嘴角泛起一丝自嘲的微笑,“每天晚上做梦都是自己在赛场上吹错哨的场景,那种压力,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很难理解。”

语言障碍是第一个挑战,虽然蒋叶非的英语在大学时代就已通过六级,但专业术语的运用和赛场上的即时交流完全是另一回事,他自制了上百张记忆卡片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田径裁判专用的英语表达。“起跑犯规是‘false start’,推挤对手是‘pushing’……就连洗澡的时候,我都在背诵这些术语。”

更让他焦虑的是文化差异,东南亚的气候炎热潮湿,运动员的比赛习惯与国内有所不同,而来自不同国家的裁判们也有着各自的工作风格,蒋叶非提前两周抵达曼谷适应环境,每天除了熟悉场地,就是观摩其他国际裁判的工作方式。

“真正站上赛场的那一刻,反而平静了。”蒋叶非描述着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下午,“当我穿上那件带有国际田联标志的裁判服,戴上哨子,一种奇妙的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,我告诉自己:你代表的是中国裁判的形象,必须做到最好。”

考验总是不期而至,比赛第三天,男子400米栏半决赛中发生了争议性的一幕:第三道的选手在跨越最后一个栏架时明显犯规,但位置较远的蒋叶非并非第一见证人,两位来自欧洲的资深裁判坚持认为没有犯规,而蒋叶非凭借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,提出了异议。

“那是我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坚持自己的判断。”蒋叶非说,“手心全是汗,心跳快得像打鼓,但我清楚看到了那个犯规动作,作为裁判,对规则的忠诚比对人际关系的顾虑更重要。”

经过反复观看录像,裁判组最终采纳了蒋叶非的意见,那一刻,他不仅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,更收获了对这份职业的深刻理解。

成长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,2014年,蒋叶非在一次重大国际赛事中出现了严重误判,那是一次男子跳远决赛,他在测量一名运动员的成绩时读错了刻度,导致该运动员原本有效的成绩被错误取消。

“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黑暗的时刻。”蒋叶非的语气变得沉重,“错误被发现后,我整夜失眠,不仅是因为可能面临的处罚,更是因为对那位运动员的愧疚——他四年的努力因为我的失误而付诸东流。”

国际田联随后暂停了蒋叶非三个月的执裁资格,那段时间,他一度考虑过放弃裁判工作。“每天清晨醒来,第一个念头就是‘我不适合做裁判’。”

转机出现在一次与老裁判长的谈话中,这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在电话里对蒋叶非说:“优秀的裁判不是从不犯错,而是能从错误中学习,挫折是裁判最好的老师,它教会你的东西,比一千次成功执裁还要多。”

这句话点醒了蒋叶非,他利用停赛期系统复盘了自己过去十年的执裁经历,整理出厚厚一本错误总结手册,重返赛场后,他仿佛变了一个人——更加沉稳,更加专注,也更加懂得如何在高压力环境下保持判断的准确性。

“现在回想起来,那次挫折反而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”蒋叶非说,“它让我明白了裁判工作的真谛:我们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,更是体育精神的守护者,每一次判罚都关系到运动员的梦想,这种责任感比任何技术都要重要。”

随着经验的积累,蒋叶非开始在国际裁判界崭露头角,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,他担任田径项目裁判长;2021年东京奥运会,他成为少数几位担任主裁判的中国籍裁判之一,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付出。

“国际比赛与国内比赛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融合。”蒋叶非分享着他的心得,“你需要理解不同国家运动员的习惯,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裁判同事,在保持规则刚性的同时,展现人性化的执裁艺术。”

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他举例说,在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传统中,赛前会有特殊的仪式性动作;而某些国家的裁判更注重程序细节,另一些则更看重整体流畅性。“优秀的国际裁判应该是一架桥梁,连接起规则与人性、严格与包容。”

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蒋叶非除了继续执裁国际赛事,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年轻裁判的培养中,他定期在国家裁判培训班上授课,总是特别强调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的重要性。

“我告诉年轻裁判们,不要害怕第一次的紧张感,那是职业敏感性的表现,重要的是将这种紧张转化为专注,将压力转化为动力。”蒋叶非说,“每一次执裁都是唯一的,就像运动员的每一次比赛都是新挑战一样,我们要做的,是在规则框架内,让体育的公平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。”

采访接近尾声,蒋叶非的手机不时响起——新的赛事筹备工作已经在等着他,起身告别时,记者注意到他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字:“规则是根,公平是魂”,这或许正是蒋叶非十五年国际执裁生涯的最佳注脚。

从那个在曼谷赛场上紧张得手心出汗的年轻裁判,到如今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国际级裁判,蒋叶非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个道理:裁判之路如同体育比赛本身,充满挑战却也因此而精彩,那些曾经的挫折与困惑,如今都化为他判断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“如果有人问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裁判,我的回答永远是:珍惜你的‘第一次’,不畏惧挫折,因为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你。”蒋叶非最后说道,“体育裁判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种修行,在这条路上,我们与运动员一起成长,共同诠释着体育的真谛。”

窗外,一群年轻的运动员正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,或许不久的将来,他们中的一些人将站在国际赛场上,而像蒋叶非这样的中国裁判,也将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继续展现中国体育人的专业与担当,体育的世界永远年轻,而守护这片净土的人,也在一次次执裁中实现着自我的蜕变与升华。

评论